獨家AI五十強榜單

好市多總裁張嗣漢:人生如球賽,最好的教練就是自己

籃球員出身的好市多亞太區總裁張嗣漢,從球場打到商場、從籃球員做到經理人,一次次離開舒適圈,將球場智慧運用到職場與生命,也鼓勵大家做自己的人生教練。

張嗣漢-生涯-好市多-總裁-籃球員-顧客需求-舒適圈-自我挑戰 圖片來源:楊閔
    其他

他是球場明星。一九八五年,大學三年級的他從美國回台打瓊斯盃。不怕衝撞、打法強硬的籃下作風,在球場颳起一陣「美式強力籃球」旋風。

他也是商場明星。帶領好市多登台二十年,不論各式賣場來來去去、電商怎樣來勢洶洶,台灣不過十三家店的規模,仍牢牢抓住九分之一台灣人的心,讓他們成為會員;三家店也擠入全球七百家店的單店獲利前十名內。

現在,他總管台灣、日本與韓國好市多,並擔負起開展中國市場的任務,第一家店預計在二○一九年於上海開幕。

由球場到職場,好市多亞太區總裁張嗣漢相信,人生就是一場賽局,自己就是最好的教練。

七月,五十三歲的他出版第一本書《教練自己》。「好的運動員會有一些好習慣。今天如果你在球場上可以做得到,在社會、事業上為什麼做不到?」張嗣漢在接受《天下》專訪時說。

運動場就是一個小社會。要懂得面對壓力,例如,是上台做報告難,還是在球賽第四節只剩下一秒、只輸對手一分,卻必須投出關鍵罰球的那一刻壓力大?

又如,要懂得團隊合作。貢獻一己之力的同時,也明白要適時融入隊伍。在球場上,後衛控球、中鋒搶籃板、前鋒負責得分,就像職場團隊裡,人人能否知其所處、恰如其分,創造每個位子的價值?

廣告

又如,球賽不總是贏球,也會被教練罵、被觀眾批評,就像在職場同樣會面對各種拒絕與挫折,如何才能不喪志地吸取經驗、重整旗鼓前進?

他甚至把從球場走到職場的經驗,建構出一個專屬的「三D模型」:找出自己的定位(define)與差異性(differentiation),並且有紀律地維持好習慣(discipline),往正確的方向前進。個人如此,企業也是如此。

讓顧客像尋寶般逛賣場

好市多在零售業中獨樹一格。他們收取會員費,篩選出有消費力、也對品牌有認同的顧客;賣場不求華麗,放滿棧板層架;商品更與眾不同,從珠寶賣到助聽器、眼鏡和輪胎,且定價不看對手,規定只能以進貨成本加上一二%到一四%作為終端售價。張嗣漢自己形容,「好市多Style」就是讓人訝異,無論是怎麼會有這個商品、或怎麼可能這種價格,讓顧客來賣場,就像尋寶。

廣告

「我們開門時最在意的,不是會員喜不喜歡我們,是會員知不知道我們跟人家不一樣,」他說。

這定位從進入台灣以來,始終如一。即便他們在高雄第一家店虧損了五年、每次回美國總部報告都是一片紅字時,依舊堅持。外面的人問過張嗣漢要不要做廣告、要不要暫時別收會員費、要不要登廣告、商品要不要換成小包裝等,都被他拒絕了。

「我們知道,我們的商業模式早晚會成功,」張嗣漢說,所以要做的,就只是有耐心地走過這段過程,對的,就得堅持。

「他有個好處──不服輸,」好市多嘉義店店長周海容說。周海容曾是台灣甲組男籃明星球員。張嗣漢喜歡用運動員,周海容四十歲後卸下教練職務,加入好市多。

廣告

周海容說,他曾與張嗣漢和高中生比賽,張嗣漢上場就很拚命。「他說他要贏,」周海容回憶,「我說有年紀了別受傷,他說海容,我不喜歡輸的感覺。」

人生不必是一直線

拚戰的張嗣漢,人生旅途卻不是平順的直線。

四歲移民美國,十歲加入球隊,張嗣漢一路打進柏克萊大學校隊,甚至參加過NBA的徵選。二十五歲時,他決定轉換跑道到職場。當時他柏克萊的同學,多半都在寒暑假實習,但寒暑假都在練球的他,起跑點就比別人晚了兩、三年。

於是,在麥當勞球隊擔任球員和助理教練的他,請求當時的老闆、寬達食品董事長孫大偉,讓他在早晚練球的中間空檔做業務,這樣「半工半球」、只領球員三分之一薪水的生活持續三年,減低從球場走到職場的恐懼。

廣告

「我對目標非常重視,我跟年輕人分享說,今天bad goal比no goal還好,」張嗣漢說,有目標,才會動起來去爭取;就像輪子,要動起來才可能愈滾愈快。

這背後要克服的,是離開舒適圈的恐懼。當他結束麥當勞的球員生涯回到美國,有如一張白紙的他,第一份工作是不熟悉的商用不動產仲介。他在書中自承,一年裡,他有三百六十四天聽到的答案都是「No」。熬夜準備的企劃,卻常被拒絕,這和過去籃球員生涯,只要投進一球,就有千百觀眾為之歡呼的待遇,落差實在很大。

後來,又有紐約的木地板公司在徵求到馬來西亞尋找海外代工廠的人選。他心想,自己念的是國際經濟,新工作能累積專業與背景,於是勇敢離鄉背井,到大馬闖蕩兩年。

廣告

然而,這些必須離開舒適圈的業務與移動,後來都積累成他進入零售業的養分與契機。

路線曲折無妨,只要有目標地往前走,人生沒有白走的路。「我鼓勵年輕人碰碰運氣、放手嘗試,」張嗣漢說。

後來,他加入Price Club,並且決定再度離開加州、前往西雅圖,加入公司與好市多合作的新企劃,最後甚至接下了到台灣展店的任務。他一次次地離開熟悉的舒適圈,也打開了新的機會。

過程中有恐懼不安,冒險跨界可能遭遇失敗。但張嗣漢說,挑戰與質疑,常是把自己推出舒適圈的良機。

當張嗣漢大三時,球隊來了新教練。教練一來就告訴他,「Richard,我不覺得你可以為我打球,」並決定為他安排轉隊。

「我很失望,但又被刺激了,」他說。後來他告訴教練,自己一定會從柏克萊畢業,並且花更多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。「他講那句話,真的把我推出了我的舒適圈,」張嗣漢說。也是從那次經驗,他明白了:當為別人創造價值,就掌握了局勢的主動權。

《教練自己》的採訪者熊明德在序中說,教練是比賽中縱觀全局的人,若把人生視為整體,教練要不斷在歷練中,幫忙自己找到新定位與力量;而那個最好的教練,就是自己。「張嗣漢的經歷,好像可以看見人生教練在每個困局中帶給他的影響,」他說。

為什麼不能是我?

二十多年的運動生涯,張嗣漢從運動場上學到太多。至今,他仍維持著運動習慣,每天五點半起床,六點半游泳或到健身房跑步,七點半進公司。出差、壓力大,都不改這個習慣。

張嗣漢的信念是:運動是最好的教育。在運動場上,自然可以學到什麼是競爭?什麼是領導?什麼是團隊合作?這是在課堂裡難以學到的。從小,他的父親從沒缺席過他任何一場球賽;他自己也鼓勵與陪伴兩個小孩打球,孩子小時候,他還在假日時去擔任球隊的教練。

在職場,他歡迎運動員應徵公司,因為他相信,運動員有著不同的訓練與特質,例如有目標、願意挑戰,能忍受孤獨,也願意團隊合作等。除了周海容,台灣好市多有聽障奧運舉重國手的員工,也有游泳隊的實習生。

張嗣漢喜歡和家長分享,必須把運動真正當作教育的一部份、認真看待,而不是今天爺爺奶奶請吃飯、要補習了,就不到球隊練習。「其他的球員在等你,你不來我們怎麼練球?你沒有聽到新的打法,比賽時跑錯位子了,這對團隊很不好意思,這在社會上不也是一樣嗎?」張嗣漢說。過去他們在學校練球,就算聖誕節也只放一天假,十二月二十六號,就必須回學校報到。

也曾有人主張,孩子運動時不要計分、鼓勵參與就好。但張嗣漢認為,競爭在球場、社會,都是一個現實。他反而鼓勵年輕人面對競爭,更應該要有「Why not me」的思考:為什麼不是我?

為什麼不是我拿第一?為什麼不是我得到想要的工作、升遷?這個想法,球場到職場都相同。

「在球場上,輸贏常只差一點,但是為什麼差那麼一點?就是因為有個人認為自己要贏,而有個人認為自己可能不會贏,」他說,一定要有這種心態,「Why not me?」

這是不斷定義自己的旅程、看清外界與競爭的勇氣,更是不服輸、不斷往前一步的格局。

-----------

小檔案

張嗣漢

出生/1964年,

台灣出生、美國長大

現職/好市多亞太區總裁

學歷/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國際經濟系

經歷/瓊斯盃國手、中華隊男籃球員、商用不動產業務、Price Club經理、台灣好市多總經理

相關熱門主題
你可能有興趣
廣編企劃|以市民為本出發,打造智慧桃園城市|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
最新訊息
只到5/17,1元暢讀天下30天(原價$290)
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
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

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,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